高齡化時代下的父職進化 磊山保經:壽險是家庭現金流「備援計畫」
高齡化時代下的父職進化 磊山保經:壽險是家庭現金流「備援計畫」
台灣已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國發會預估,207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由2024年的19.2%,提高到46.5%;年齡中位數從45.1歲提高至62.4歲;青壯年人口扶養每1名老年人口,從3.6:1變成1:1,顯示高齡化進程持續加快。隨著家庭結構變遷與中高齡族群的快速擴大,父親在家庭中的經濟責任不僅延長,作為風險承擔者的角色也愈發重要。在父親節即將到來之際,磊山保經提醒,這個節日,不僅是家人傳達感謝與祝福的時刻,更是父親們重新檢視家庭保障布局的好時機。透過保單健檢與精算規劃,不僅能強化家庭現金流的抗壓能力,也能讓家人在面對未來風險時,更有底氣、更有保障,將父愛化為一份長久可靠的承諾。
磊山保經宸毅營運處業務總監羅志耀指出,許多民眾常高估自身的風險承受力,卻低估家庭一旦失去經濟支柱時的財務缺口。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可能先影響年長者扶養、孩子教育及扶養、各式家庭支出負擔,進一步波及退休計畫與長照準備。壽險不只是保費預算的結果,而是根據不同人生階段精算出的保障設計,才能真正為家庭建立穩健的現金流安全閥。建議爸爸們,不妨在這個父親節,重新檢視保單內容,調整保障結構,讓那份對家庭無聲的愛,成為一份有系統、有承諾、值得家人依靠的未來保證。
對於20至35歲的年輕爸爸,羅志耀總監指出,即使保險預算有限,也應優先處理高風險、高支出的醫療項目,首要考量包括重大傷病、癌症保險與住院補貼等保障,同時搭配實支實付與意外險,為家庭建立基本的風險防護網。他強調,這個階段的重點不在於保額的高低,而是風險優先順序是否正確。對於風險承受度較高的年輕爸爸而言,投資型保單是一種結合保障與資產增值潛力的選擇。透過定期定額投入,不僅能穩健累積資產,也能在保障家庭的同時,掌握市場成長機會。不過仍須依據個人財務狀況與投資目標審慎評估,做好資產配置。
36至50歲為家庭責任最重階段,父親往往需同時承擔子女教育、房貸負擔與雙親照護壓力。羅志耀建議,壽險此時最重要的角色,就是補上家庭一旦失去經濟支柱後的「財務缺口」。根據一份「教育金準備大調查」結果顯示,平均每位子女所需的教育金高達新台幣471萬元。參考主計處「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為新台幣 96.1 萬元來看,這代表若家中有一名子女,要準備一位子女的教育金,約相當於家庭可支配所得的 4.9 倍。換句話說,若家庭每年不花掉任何可支配所得、純粹儲蓄,約需將近五年才能準備好一位子女完整教育所需的資金。這樣的財務壓力,對多數家庭而言並不輕鬆,更凸顯了長期規劃與提早準備的重要性。「這不是參考值,而是風險發生時需要填補的真實金額。」保障額度應依家庭現金流反推計算,不可憑印象或市場平均值配置。進取型族群可運用投資型保單靈活布局;若偏保守者,則建議選擇穩健型美元計價的壽險商品,並每年滾動檢視。
51歲以上的熟齡父親進入資產整合階段,壽險角色亦由風險保障轉向資產傳承與稅務規劃。熟齡客戶若健康條件允許,可透過終身壽險與變額萬能壽險,設計「生前贈與」或「分年繼承」機制,達成「留愛不留債」的目的。在資金充裕條件下,採高額躉繳方式可放大槓桿效果,不只擁有相對應的壽險額度,也可以確保退休後的生活品質。若同時需兼顧現金流,則可結合配息型基金,保本與收益兼顧。
磊山保經建議每一位父親,透過專業顧問的協助,為摯愛的家人預備一份「看得見、算得出、扛得住風險」的保障。讓沉默的付出不再只是一份隱形的責任,而是透過制度轉化為家人可以依靠、值得信賴的未來承諾。這份保障,不只是情感的象徵,更是在面對未知時,撐起全家的堅實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