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出自己那杯茶」磊山保經公益月,讓公益、人才皆永續

出處 / 經濟日報

磊山保經董事長李佳蓉強調「利他」與「連續」精神,自2011年推動「帶狀公益」不間斷,磊山保經榮獲「2024人文企業獎」社會關懷典範獎。

一般人做公益捐款的邏輯是,把自己的一塊餅劃分一部分捐出去,「但我希望大家倒過來做,我要給你這麼多,所以我得賺更多,更努力工作。」

為了讓需要的人和團體獲得有效協助,磊山保經董事長李佳蓉自2011年以「讓愛看見希望」為主題推動公司內部的「公益月」,磊山保經因這項持續性的公益投入榮獲「2024人文企業獎」社會關懷典範獎。

每年「公益月」的募款目標是當年盤點所資助的公益團體所需的費用,無論如何「講好的數字一定到位」,而非募多少捐多少。13年來,募得款項由360萬支持1個團體,成長至募得1350萬元能支持12個團體,秘訣之一就是「集眾人之力」。

創立公益月為後盾 員工發揮影響力募款

在創立磊山團隊之前,李佳蓉曾捐款20萬元給一家育幼院自行添購電風扇、拖鞋等物資,但3、4個月後卻發現物資並未添購,一問之下才知道因不知道何時會有下一筆捐款,院方只好把錢存下作為緊急預備金。

這件事情讓她感觸良多,在力量有限的狀態下,只能「缺什麼給什麼」的「點狀」捐助,無法實質上協助公益團體。她當下決定改做「帶狀公益」,意即不間斷的金錢、資源捐助。「一旦開始就不能輕易結束,才能幫助、扶植,否則始終都在濟貧。」她認為只有長期穩定的支持,公益團體才有更多發展空間。

李佳蓉善用磊山人才、人力資源豐沛的特色,起心動念發起每年一次的「公益月」,與員工互相成為做公益的最佳後盾,號召更多人關注公益團體的需求,募款協助他們改善生活、提供教育機會。

2019年公益月募款活動啟動

和保險業有許多激勵鼓舞夥伴的活動一樣,磊山的「公益月」也是採用競賽形式,但與眾不同的是「公益月」不是拚保單、比業績,決勝負的重要關鍵是員工們的「影響力」。中華磊山慈愛社執行長也是磊山保經董事長特助陳桂芳談到,短短的30天內,除了募得款項最多的員工可以獲得「公益之星」的榮耀,團體也有公益團隊比賽排名、單位排名外;特別的是「件數王」這個稱號,意味著獲獎者不僅吸引最多人一起參與公益,也幫助了最多的孩子。磊山公益月的募得款項,皆由中華磊山慈愛社直接捐助到各公益團體。

集眾人之力才能走得更遠,「公益月」轉眼來到第13個年頭。李佳蓉感慨在「公益月」展開之前單打獨鬥的經歷,是自己從事公益50多年來最困難的事。2008年,因921地震造成多處裂縫的南投仁愛之家宿舍重建計劃,原本預計3年完成,卻因建材漲價、不符政府補助範圍等因素,經費雙倍提高,歷經重重困難和壓力,前後耗時8年才完成募款、動工並落成宿舍。但這並未讓她止步,反而成為後續公益事業很好的養分。

公益成為員工動力 定著率行業第一

公益月的形式不拘,不少磊山人募款從自身做起,在公益月來臨前,為了「給予」卯足了勁。除了自己捐款,也透過與團隊舉辦電影欣賞、義賣活動、跳蚤市場、園遊會、公益講座,甚至於是call out時間等各種形式,或是積極邀請客戶、朋友和家人拜訪公益團體,從而讓大家理解「自己有能力做公益」。

而2022年的嚴重疫情也斷不了磊山「帶狀公益」,磊山主動與挖貝平台合作,透過群眾集資的力量來支持公益團體。李佳蓉也意識到公益團體需要擁有自我行銷的能力,安排培力課程,引導長期支持的團體,建立自我行銷的模組與架構,讓更多人看見他們。

陳桂芳分享,募款和銷售保單做業績一樣,可能被拒絕,也會有人樂意同行。但重要的是過程中培養磊山人「愛的能力」,學會付出和接受愛,爾後在工作上也才能由愛出發,真心為客戶著想。

參與公益活動也讓員工找到自己對社會的意義,因而成為員工留下的動力。陳桂芳一入職就是18年,而原本是科技人的磊山保經總經理許弘偉,放棄高薪工作,入職長達22年,李佳蓉肯定地說,「磊山的定著率是行業第一,要是沒有公益、沒有文化,他們不會待著。」

利他也就利己 公益、人才、公司都能永續發展

李佳蓉秉持著利他也就利己的精神,帶領員工先給出自己的那杯茶,進而鞭策自己創造出更多杯茶,如此確保公益捐助不間斷,讓公益團體安心,而公益投入的成就更成功留住員工的心。李佳蓉把社會公益融入公司經營,證明了公益、人才、公司治理三者皆能兼顧,並且永續發展。

…點我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