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死亡迴圈風險,退休規畫首重醫療保障

文/編輯部

台灣在今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如何準備退休金成為顯學,但你是否想過有件事比退休金更重要?磊山保經表示,70到75歲被指為國內高齡人口的「死亡迴圈」,是醫療支出最沉重的階段,建議國人規劃退休生活時,應先轉嫁醫療風險,再談儲蓄等理財計畫。

台大教授王崇智日前在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示警,老人醫療恐將於五年內變成台灣醫療體系的定時炸彈,因為台灣的高齡「死亡迴圈」約從70到75歲為區間,老人一旦生病,就是以119叫救護車,然後急診,進加護病房,再轉普通病房到回家,這過程在五年內不斷循環,而這循環的支出費用是整體醫療流程中最昂貴的,若未事先尋求解決方案可能拖垮健保。

連續六年拿下「白金醫療守護天使(1年完成72個被保險人醫療險)」桂冠的磊山保經台北分行業務經理張若雯因為長期專注於健康險服務,接觸到相當多醫療案例。她回憶道,自己的奶奶當年在醫院氣切治療後轉至護理之家照護,一個月費用就要4萬元,還不包括尿布等衛生用品耗材的開銷,四年之間,花掉200萬元。

她又分享一位科技公司工程師客戶的經歷,原本是打死不買保險,直到他的父母在一個月內先後中風,一天一個人在醫院看護費2,000多元,再加上病房費、手術、營養品等費用,一個月下來合計費用高達100萬元,耗盡他跟弟弟的存款,還得跟老闆先借錢,他因而頓悟保險的重要,主動請張若雯幫忙規劃自己的健康險。

根據統計,國人年紀超過65歲後,平均每5.7個人中有一人失去自我照顧人能力,而國人一生平均需要長期照護的時間為7.3年,平均每月費用約5~6萬元,依此推估長照費用至少需要500萬元。

台灣在今年正式進入高齡社會,戰後嬰兒潮已於近幾年陸續退休,而其下一代也進入準退休族。張若雯認為,準備退休生活,應該先做好健康險,再做退休金規劃,也就是先將風險轉嫁,花少少的預算建立防火牆,再努力存錢,否則一旦面臨長期照護,恐怕會快速吃光老本。

對於50歲以上的準退休族,她建議,預算較少的人,面對各種健康險,應該優先買長期照護險;而預算較多的人,可投保實支實付醫療險及長照險,若預算更充足,長照險可挑選還本型商品。

對於為何要優先購買長照險,張若雯分析,依照現在的健保制度,一般人住院不可能住很多天,通常三天就得出院,但出院後的恢復或照護時間不知道要多久,因而規劃長照險的重要性高於住院醫療險。

目前市面上的長照險分為三種,分別是傳統長照險、特定傷病險(俗稱「類長照險」)、失能扶助險,各有不同的理賠認定標準。傳統長照險是以「狀態」認定,須符合巴氏量表規定六項中的三項,而類長照險是以疾病認定,意即出現保單有記載的特定疾病,才有理賠,至於失能扶助險則是符合殘廢等級表中之一狀態,便依殘廢等級理賠。

三種長照險中,張若雯最推薦失能扶助險,原因有四,首先是理賠認定比較明確,相對優於傳統長照險;其次是不論是疾病或意外引起,只要符合殘廢等級表認定,優於類長看險;第三是認定符合理賠條件後,即可按年或按月給付,不像傳統長照險必須年年複檢;第四個因素是保費考量,失能扶助險險是三種險中,保費最便宜的險種。

民眾挑選健康險時,張若雯認為首重醫療權益,而重點就是看保單條款。注項目包括理賠範圍、身故金請領有無倒扣已理賠的金額、有哪些排外條款、申請理賠需要哪些文件、可否以複本請領、等待期有多長。常見的等待期是30~90天,但也有部分保單無等待期,在等待期內如發生保險事故,保險公司得不理賠,因此等待期愈短,甚至沒有等待期,對民眾最有利。

如果規劃實支實付醫療險,張若雯建議投保至少兩張保單,且投保不同保險公司的保單,因為較高的理賠額度可以補貼因生病期間損失的工作收入,再者識實務考量,若其中一張保單請領到理賠金,有利向另一家保險公司申請到理賠金。

「就像一件衣服,不可能從小穿到大都不換,保險也是如此,一定要定期檢視。」張若雯提醒,醫療科技持續進步,健保制度也可能隨時調整,民眾即便已經準備投保多張保單,還是要每年為保單健檢,確保風險轉嫁可與時俱進。